《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名称: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 英文名称: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学 分:4分
总 学 时:68学时
适用专业:英语
先修课程:所有英语专业基础课程
执 笔 人:田传茂
审 订 人:许晓艳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根据国家教育部高等皇冠集团游戏平台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皇冠集团游戏平台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和核心课程,教学对象为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本课程将传统的英译汉和汉译英技能溶合讲授。
开设英汉与汉英翻译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笔头翻译的能力。课程通过分析语义、对比汉英两种语言的异同、布置学生完成各类文体文本的翻译以及批改讲评等教学手段,使学生逐步理解翻译的基本原理,掌握英汉复杂词语、长句及各种文体语言的分析与理解技巧,掌握独立从事英汉互译工作所需的各种相关技术与技能,能够以每小时250-300字的速度翻译原文中常见的各类文本,译文准确流畅。
考虑到我国翻译界乃至整个教育界目前存在的一些造假与浮夸的问题,该课程还应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与责任感,避免不求甚解、望文生义、靠猜测与臆断做翻译,甚至胡编乱造的做法,培养学生负责任地独立完成翻译与编校工作的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理解翻译基本概念与翻译活动的实质,训练学生在词义、语法形式、句子结构、篇章结构、习惯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方面对比汉、英两种语言,初步把握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并对文化差异形成较强的敏感性,能够较好地处理原文中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在整个学习阶段中,学生应能独立完成课程中的各种翻译练习,理解基本正确,语言通顺。在此教学阶段的后期,学生应能将中等难度的英语篇章或段落译成汉语,或将中等难度的汉语篇章或段落译成英语,译文忠实于原文,语言通顺,速度为每小时250-300个英文单词或汉字。在此教学阶段的后期,还应教会学生正确选择与使用翻译工具书,并掌握网络参考资料的检索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译文生成技巧(翻译技巧),使他们能运用所学的原文分析方法和译文生成技巧,借助工具书与其他参考资源,将英美报刊上政治、经济、商贸、新闻、外交、科技、法律及日常生活中其他方面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完整地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政治、经济、商贸、新闻、外交、科技、法律及日常生活中其他方面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完整地译成英语,做到原文理解准确,译文表达规范,篇章结构自然连贯;速度为每小时250-300个英文单词或汉字。此教学阶段教师应继续训练学生搜寻与使用参考资源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在此阶段后期,还应安排一定时间培养学生从事编译与审校工作的初步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在第五学期讲授。主要使用田传茂、杨先明编写的《汉英翻译策略》,辅之以张培基等编写的《英汉翻译教程》,学时分配每周4学时,共计68学时。
章次
| 内 容
| 总课时数
| 理论教学
| 讲练和评 议
|
第一章
| 翻译基本理论
| 6
| 6
| 0
|
第二章
| 汉英三大差异
| 10
| 10
| 0
|
第三章
| 翻译四大疑难
| 8
| 8
| 0
|
第四章
| 汉英对译策略
| 12
| 6
| 6
|
第四章
| 汉英对译策略(续)
| 12
| 6
| 6
|
第五章
| 语用翻译:技巧综合运用
| 20
| 10
| 10
|
总 计
| 68
| 46
| 22
|
第一章 翻译基本理论 (6学时)
第一节 翻译学基本知识简介 (2学时)
一、翻译的基本概念
二、翻译类型
第二节 翻译的本质 (2学时)
一、翻译的定义
二、翻译的原则/标准
第三节 翻译过程、翻译质量评估及译者素养 (2学时)
基本要求:熟悉并记住翻译学的英汉术语,了解翻译研究的主要内容。
重 点:翻译的本质、定义及过程,译者的素养。
难 点:翻译的原理及本质。
第二章 汉英三大差异 (10学时)
第一节 思维方式差异 (2学时)
第二节 文化差异 (4学时)
第三节 语言差异 (4学时)
基本要求:掌握英汉语在思维方式、文化及语言三个方面的异同,及其对翻译学习的意义。
重 点:语言及文化差异。
难 点:思维方式差异。
第三章 翻译四大疑难 (8学时)
第一节 语言难点 (2学时)
一、语义
二、语音
三、语形
第二节 思维方式难点 (2学时)
一、表达方式
二、叙事逻辑与推理模式
第三节 文化难点 (2学时)
一、文化词语的非完全对应
二、文化空缺
三、文化冲突
第四节 非语言因素难点 (2学时)
一、文本语境
二、文化语境
基本要求:了解翻译困难产生的原因及翻译困难的类型。
重 点:语言与文化疑难。
难 点:思维方式与文化疑难。
第四章 汉英对译策略 (24学时)
第一节 选词 (2学时)
第二节 替换 (4学时)
第三节 增减 (4学时)
第四节 伸缩 (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各种翻译技巧的内涵,并在课堂内外的翻译练习中有意识地运用和掌握。
重 点:替换、增减等技巧。
难 点:如何自觉地在翻译实践中运用所学翻译技巧。
第四章 汉英对译策略(续) (12学时)
第五节 分合 (2学时)
第六节 译借 (2学时)
第七节 直译与意译 (2学时)
第八节 保留与还原 (2学时)
第九节 标点符号的运用 (2学时)
第十节 加注法 (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各种翻译技巧的内涵,并在课堂内外的翻译练习中有意识地运用和掌握。
重 点:分合、译借、加注法等技巧。
难 点:如何纯熟地溶合使用直译和意译。
第五章 语用翻译:技巧综合运用 (20学时)
第一节 句子翻译 (8学时)
一、定语从句的翻译 (2学时)
二、被动语态的翻译 (2学时)
三、汉语特殊句型的翻译 (2学时)
四、长句的翻译 (2学时)
第二节 常见修辞格的翻译 (2学时)
第三节 文化翻译 (2学时)
第四节 语篇翻译 (8学时)
基本要求:将所学各种翻译技巧综合运用于句子、段落及语篇翻译实践。
重 点:长句翻译,汉语特殊句型翻译、修辞格翻译,文化翻译等。
难 点:修辞与文化翻译。
四、大纲说明
考虑到翻译活动的双向性特质,以及许多翻译策略的可逆性,本教学大纲没有将英译汉和汉译英截然分开,而是采用双向式的溶合教学法,即同时考察某一翻译技巧在英译汉和汉译英中的运用。另外在教学方法、授课计划和考核方法方面需要说明。
(一)教学方法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般为第一堂课以课外翻译作业为基础进行翻译实践问题探讨,第二节课为翻译理论讲授。具体说来,教学从对英汉或汉英翻译中一两个专题(一般为难点问题)的讨论开始,继而布置针对这些问题设计的课堂练习,要求学生当堂完成,随后由教师进行讲解,争取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及时消化所学内容的效果。讲授专题的选择与顺序安排根据实际翻译过程(原文分析、译文生成与校改)中译者会遇到的各种典型问题及出现先后,并结合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决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思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探究具体翻译方法后面的原理,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境界。教学形式注意多样化,教学过程中可安排包括图书馆与网络资料查询在内的各种实习活动,并适当采用电化教学方法,如播放带有字幕的原版视频材料,引导学生学习、揣摩和研讨中文字幕翻译的得失等等。
作业材料包括三种类型:
(1)与专题讲授内容直接配套的练习;
(2)短篇翻译(每篇长度约为200-400字),一周一次,课堂讨论之基础;
(3)长篇译作(模拟现实世界中译者的工作状况,指定学生在4-6周的时间里连续翻译一部原文作品(5000字左右),以便系统地锻炼他们解决多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安排在第二教学阶段的后期,即三下进行)。
第一种类型的材料每次课上由学生当堂完成,后两种类型的材料用于课后作业(每2-3周布置一次)。所有作业均须按时完成;不能按时完成者将被扣减平时成绩的分数。教师批改课后作业后应进行课堂讲评。
任课教师可视具体情况,每学期安排一到两次教学辅导。
(二)考核方法
考核采用百分制,平时成绩依据课堂参与情况以及每次课堂与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定。期考形式为闭卷笔试,于学期期末进行。
五、教学参考书
教材:
1.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2.田传茂、杨先明,《汉英翻译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参考书籍:
1.吕瑞昌等,《汉英翻译教程》,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2. 古今明,《英汉翻译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